平凡中惊波澜,历练中见真知
——专访yl6809永利建筑系1986级杰出校友徐卫
徐卫,男,1990年9月毕业于西南交大建筑系,获学士学位,
1997年1月毕业于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获硕士学位。大学毕业后一直就职于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从事建筑创作、工程设计工作20余年,主持设计的作品百余项。现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四川省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副院长,成都市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2010年,徐卫被聘为yl6809永利客座教授,是yl6809永利的杰出校友。
走进徐卫的办公室,摆在办公桌前两个小巧精致的建筑模型深深的吸引了我的眼球。徐卫是个非常热爱事业和懂得体验生活的人,从他的办公环境中能够感受到一个建筑师对于职业和生活的态度。也正如其本人一样,儒雅中带着诙谐,稳健中透着机智。作为一个从事建筑设计行业20余年的资深建筑师,他本人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有着对生活和事业怎样的感悟,对于建筑设计行业,他又想说些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于2013年8月5日与徐卫学长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
徐卫先生是1986年西南交大建筑系恢复建系后的第二届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刻苦努力、表现优异,进入设计行业后,坚持秉德从业、热爱创作、日积月累、臻于设计。1997年,徐卫在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完成为期三年的研究生深造,至今一直在四川省建筑设计院工作,具有较强的创作能力及丰富的实践经验。
从学生到职场中角色的蜕变
徐卫先生强调学生时代学习的重要性,也提到了从学校到职场中角色的重要转换。学生时代的学习是根基,是基础知识的积累,而工作后的挑战才是真正考验建筑师能力和水平的时候。“在完成本科学习的过程中,能或多或少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而工作过程中的体会又可以弥补在学生时代学习的缺陷。”这种差距能够在环境的差异和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调整角色,转换思路之后,基于在工作环境中对“老城区改造和更新变化研究”的兴趣,徐卫先生又回到了学校,重新拿起了课本,不断补充知识,这让我感受到了一个渴望真知,热爱事业的建筑人的心路发展历程。
夯实基础,历练生活,感悟建筑
五年的建筑学课程培养体系,是作为建筑人必须经过的一个职业基础的磨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建筑学课程的安排和选择是科学而有逻辑的,基础知识固然如建筑的根基,根基不深,何以载物?基础知识又恰似金字塔的最底层,在牢固掌握基础的前提下,才能渐渐培养对建筑的感觉,从而再此基础上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作为今后从事建筑行业的重心。建筑的学生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尽可能去社会上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检验学习中的不足,在实践中能够发现课堂中永远发现不了的问题。这也是目前专业型硕士受到企业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多看,多了解,多体会才能对建筑有更深刻的感悟。这是徐卫学长对在校生的特别忠告。
学以致用,方法永远比手段更重要
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大学时代学习的任何知识对建筑创作都有其积极的影响,在建筑学整个培养体系中,色彩、立体构成、表现技法等基础性课程的学习对于培养年轻人审美、修养都是大有裨益的。结构选型、设备、力学等相关课程也是做建筑设计所不可逃避的环节,建筑学学科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学生在大学期间所修的任何一门课都应发挥其在设计方面的优势,只有学以致用,才能不断提高。
徐卫学长提到,现在的学生基本功普遍很差,反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软件和其他方面,这就歪曲了建筑设计的本质。在没有电脑的时候,前辈们都是一笔一画勾勒方案,在一张张白纸上见证了他们作品的成熟,也见证了一个时代建筑人成长的轨迹。而现在的学生没有能够领悟清楚建筑创作的本质,处于一种被动设计的状态,又恰似被软件和花哨的东西所绑架,在这个过程中缺失了设计思维和设计过程的连贯性,往往是为了一个复杂的建筑模型而损耗了设计过程中的相当一部分时间,留给真正用在创作上的时间少之甚少,本末倒置,继而思维也受到束缚,很难从这样的状态中再苏醒。徐卫先生特别强调,手上的功夫是建筑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软件作为一种设计工具或者手段,很难将建筑创作的逻辑和过程真实得表现出来。
协作的学术氛围激发创作灵感
“好的学术氛围能将大家凝聚在一起。”徐卫学长当年的学习环境比较特殊,当时的学术氛围比较浓,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也比较频繁。而现在庞大的学生队伍,使得教与学的手段比较单一,再加上繁杂的课程体系,使得学生和学生、老师之间的接触慢慢变少。学校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术氛围,让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尽情地施展。有时候,一个新的想法,或者新思路的打开是大家在一起交流过程中的产物,学生应该享受这个过程,而不是孤立得搞创作。团队的协作感,集体的分工配合会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大大提高,同时,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也可以不断得提升自己。浮躁的社会背景下,设计师更应该能够沉下心来搞创作,做研究,重实践,挖掘自己的创新才能。
建筑设计师的“绿色设计”理念
在谈到绿色建筑的时候,徐卫学长认为,建筑设计应该结合绿色设计的理念,一个舒适的宜居环境是设计、技术和能源有效利用共同形成的结果。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是对资源和能源、社会的不负责任。在研究绿色建筑的过程中,把握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找到一个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平衡点至关重要。如果在每个环节上都想突破是非常困难的,绿色建筑的前景很好,但真正实现道路很长。设计师应该做的是在任何一个方案中,本着自己多年对建筑的感悟,对生活的理解,出于对社会的担当,不断提升自己的设计修养,融入一定的绿色理念,创作更多优秀,有内涵,有人文的作品。
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对话”
徐卫学长尤其认为建筑的学生对建筑的感觉非常重要,一个简单的设计方案其实包含了对城市的理解。现在的学生做设计,想法和思路都比较单纯。方法不对,就会阻碍自己的成长节奏。在拿到一份任务书的时候,设计人员必须能够看懂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把握建筑与城市道路、城市交通之间的关联,建筑如何能够与城市环境巧妙的融合…这些都是建筑师要考虑和权衡的要素。
“建筑首先是人生存环境的载体,其次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它的存在固然有存在的理由。”建筑与城市、人、环境之间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要将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需要下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深思。因此,设计也就有了他自己的特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剧,面临很多问题,大面积的拆迁和重建,建筑正常的生命周期得不到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的大面积浪费,大气环境的污染,这些也都是建筑师所面临的社会责任。在研究城市改造和更新的过程中,徐卫学长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更强调在城市设计中进行建筑创作,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建筑的功能和技术需要合理化,配置需要多样化,在满足人们需要的基础上,尽可能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有选择的拆迁、保留和功能的提升是城市改造和更新的要点。把建筑和城市之间的关系挖掘清楚,才能够深刻理解建筑创作的本质。
推崇本土文化,人人都可以当大师
在与学长剖析本土和外来文化的时候,徐卫的评价非常中肯,他对本土文化和作品很自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审美特点,大师的作品并不一定是完美,国内的作品其实做得也挺好。”这是徐学长对待国内外建筑作品的个人看法。就像现在很多学生比较钦佩的扎哈、妹岛,他们的作品在社会上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能够承载城市和体现城市特色的依然是众多并非显目的建筑。国外的建筑技术手段和思考方式有其自己的特征和优势,但是人作为设计的主体,大家都是用脑子在思考问题,相信自己没有什么不可以。在对“建筑”和“建筑设计”的理解上,徐学长认为,建筑设计是建筑师理所当然做的事情,而建筑和单纯的建筑设计没有太多必然的联系,就像现在很多大师并非科班出身,却依然可以在建筑的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跨界从事建筑有时候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关键是能够从建筑中领悟建筑的本质,找准自己的发展方向,人人可以做大师,建筑的舞台上人人都有机会。
徐卫学长在20余年的建筑创作过程中,渐渐成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学校的生活给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所获奖的作品如“春熙路商业步行街城市与环境设计”,“钱江铂金时代”,等也是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许。用他的话说,“建筑的意义在于对城市积极准绳的接受,以及物化的实现方式对城市的支持和推动。建筑创作的意义在于对社会实用的贡献、持久的艺术和人文价值。艺术和人文的感悟常让我们看到地域和民族的价值观和精神体系,以及传承的内在逻辑性。每次建筑的创作,都是一次心灵之旅,而创意源自于体验与感悟,以及各种关联性的认知。”体验生活,感悟建筑,勇于担当,创作才会有深度,有意义。而今,他将个人创作的深刻体会和感悟分享给我们,是对我们寄予的厚望,访谈最后,学长对母校和yl6809永利也表达了真挚的情意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