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10 月28 日,在“建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院长系主任大会”上公布了2016年“全国高等学校建筑设计教案和教学成果评选”的结果,我院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建筑系选送参评的3份教案及7份学生作业(建筑学二、三、四年级)全部获奖,获奖率100%,与全国其它5所高校并列第一。
在学院的领导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我院的建筑学专业教改不断取得成果。近几年来,各年级积极总结过去在教学中的成果和不足,多次研讨,反复论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研究
以学生创新为主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文关怀为目标的教学设计,在各种国内外竞赛中屡获佳绩。
本次提交教案和教学成果的共计有55 所学校 (其中内地54 所,台湾1所),教案共计125 套,作业266 份。评委会委员经过严格评审,共评选出来自27所高校的优秀设计教案46 份。我院获奖的优秀教案有以下三份:
二年级幼儿园设计“角色置换——旁观配角到亲历介入”
邓敬(主持)、詹世鸿、韩效;
我院获奖的建筑学二年级根据设计课程的阶段性现状,对案例研究在设计课程中的角色定位进行拓展性改革,延长该研究阶段在教学进程中的时间,大力加强其教学引导和成果的深度和力度,使其与教程进度、学生创作的节奏特点、设计能动性的调动、创新性设计思维的关联性激发等方面,形成实质性推动。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能力和知识结构的特点,采取“角色置换”等策略,从横向和纵向角度对案例研究与教学过程的整合进行拓展性推动:“角色置换”是指对单一的案例进行深层次的拓展性解读后,将学生自身转变成该案例的设计者,去完成同样的设计题目,看看自己会怎么做,从而激发学生的对比欲望来促进创作进程的推进,通过针对性的选择案例,深度把握案例,建立对案例进行系统诠释的技巧和方式,挖掘什么是讨论和分析的重点问题,以及将这些点进行表达的有效性问题;在二年级最后一个课程幼儿园设计中,选取一个现实中既有艺术创新,又能整合规范、功能、经济等现实条件的优秀作品,将被评为中国年度建筑奖的上海青浦夏雨幼儿园,作为深度研究对象,根据具体设计课题的情况,有效延长案例研究课时,一般为两周,3-4个课时,进行专项的分组独立研究,由教师主导案例研究深度、侧重点和与整个设计课程的整合力度,然后让学生虚拟变成该项目的设计师,总结原项目的场地、指标、功能关系、空间关系,以原有基地、规模相同基本条件进行方案的重新创作与思考,在学习原方案的配置关系下,摆脱原方案的影子进行新的创作思路和角度的挖掘。
三年级居住建筑设计“实态调研·Mapping·空间生成”
王俊(主持)、祝莹、何晓川、曹勇、赵晓亮、王立品;
我院获奖的建筑学三年级自2014 年开始,在居住建筑设计教学中开展“基于实态调研
和问题分析的建筑学三年级居住建筑设计的教学模式改革”,强调“文化与环境”的教学重点,体现“数字化”与“国际化”教学路径,突出问题导向,巩固能力培养;更加侧重设计前期调研、分析、可视化与解决问题策略的课程评价体系。在教学方法上引入居住实态调研、社会问题分析研究组织教学,在2016 年的教学中,结合中澳合作教学的“Mapping 工作坊”,对居住建筑设计成果进行反馈与再思考,并以此为下阶段住区规划设计寻找切入点和关注点。为学生营造多样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在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强调全过程教学法,通过现场调查踏勘测绘、参观调研、现场教学等方式,让学生从课堂的灌输式教学中走出来,增强了学生对设计条件、环境的感性认识,分析拟定详细设计任务计划,并以此为依据深化设计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阶段讲评与讨论,倡导学生自评、互评及老师点评,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城市设计“城市的可能——基于城市发展规律认知的城市更新设计”
史劲松(主持)、王晓南、蔡燕歆。
四年级城市设计单元,在设计立场上开始从个体主观喜好过渡到城市社会群体趋向,在设计尺度上从个体空间、群体空间过渡到城市的宏观考量;在设计方法上突出研究型设计的特点,强调调查分析、理论研究与空间设计的结合。课程教学围绕这三个方向展开,并设计相应的教学过程,强化技术手段的辅助,以建立学生对建筑与城市、行为与空间、社会与文化、效率与公平等一系列问题的初步认知。
在学院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建筑系师生秉承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锐意进取,建筑系的明天必将更加辉煌!
获奖作品展示: